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官網小編

性單戀

「我愛你,但面對你的愛時,我卻感到無與倫比的恐懼,要是你沒這麼愛我,那該有多好?」

類似的念頭總在性單戀者的戀愛中反覆出現。


比起性取向,性單戀更接近一種戀愛中的心理狀態,確信自己愛著某人,並像普通人一樣渴望能理解對方、增加更多互動的機會。但在對方接受告白的那刻,和對方相處的動力突然都轉換成了壓力:我們真的在一起了嗎?我和他合適嗎?


甚至認為「這樣的我,值得被愛嗎?」


60 年代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通過觀察嬰兒,將依戀模式分為三類:安全型依戀、焦慮型依戀、迴避型依戀。單性戀者的戀愛心理模式就類似迴避型依戀的狀態,看著自己稱為愛人的人離開,內心卻不會感到悲傷。

迴避型依戀的成因有很多,也許是幼年時期的創傷延伸到成年的戀愛關係,也可能來自成年後的痛苦經歷。但無論是哪種,性單戀者都會對「與愛人建立戀愛關係」產生厭惡以及害怕情緒,也讓自己容易被冠上「花心、渣」等負面評價,儘管並非出於惡意的結束一段段戀情。


曖昧中的喜悅是真的,對關係的厭惡也是真的這樣的情緒,都是對親密關係渴望而產生的反應。下次,面對他人的愛意時,不妨想想:自己是否也期待著一段穩定的關係,和某個人長相廝守呢?


嘿,感性或許能讓人相遇、結合,但理性的思考才能讓人學習成長,希望我們都能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,成為更好的自己,先晚安吧!

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