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官網小編

什麼時候該找心理師?

上一篇文章,簡單說明了「病識感」:病識感這個名詞代表著察覺到自己內心生病的能力。當你發現自己「狀態不對勁」時,可以試著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。


不過,「心理狀態對不對」該如何定義?什麼樣的狀況適合跟與心理師討論呢?工作被老闆痛罵想找人訴苦、被另一半分手感受到難以遏止的悲傷等,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,也適合去找心理師嗎?


問題的答案,其實取決於你的想法(還有$$)。


當你意識到需要有個人,協助你整理自己內心的情緒or學習探索自我,就找位適合你的心理師放鬆對談吧。


然而,專業諮商的費用對不少人而言,是筆稍微感到壓力的$$負擔。我們簡單的整理了以下幾種常見情況,協助你評估是否具有諮商的需求。


1. 三個月以上足以影響生活的負面情緒:像是過度在意期中考,而無法專注在眼前的複習。被裁員後,沈重的失業壓力讓你無力承受,欲借酒消愁,卻影響了自己與親人的相處。這類因過度憂鬱/焦慮/壓力情緒,對生活中造成自己或他人負面影響的情況,就適合找位心理師,了解與情緒相處的方式,學習讓自己處於較平衡的心理狀態。


2. 長期存在於內心的過去傷害:時間雖然是最好的解藥,但某些傷害,並不會隨著時間而痊癒。可能十年前的家暴陰影,在酒後深夜,仍會讓你不自主的落淚。某次極度痛苦的經驗,造成你常備戒心,再也無法信任他人,更甚產生個性上的激烈轉變。這類因過去傷害的壓力,長時間後仍持續帶來痛苦的狀況,心理師也可以協助你,嘗試紓解創傷事件的心結。


3.物理上的傷害行為:無論是試圖自殺,或對他人產生無法自制的暴力舉動,這類影響生命安全的行為,除諮商外,還可能需要藥物或強制治療手段。若自己或身邊親友表現出類似的狀況,請不要猶豫,盡快的尋求專業醫療協助!


心理師或許不能直接讓你的問題(或帶來問題的人)消失,卻能協助你從不同的角度,分析並檢視存在的癥結點,提供專業的解決脈絡。作為對自身的投資,存下20杯珍奶的預算,也是值得一試的選項。


無論你最終是否有所行動,在擁有改變的念頭當下,就已經具備著面對自我的勇氣囉!


在我們勇於接受真實的自己之前,先晚安吧。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