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官網小編

霸凌者的心理

哈!又是他!太幸運了!剛好我很無聊呢!該來做些什麼呢?
1. 把他的背包搶來翻翻看
2. 關心一下,他等等要做什麼阿?
3. 來去他的座位放些驚喜

沒有人想成為社會定義的壞人明知欺負人不對,為何霸凌在校園中不曾消失?


霸凌者可能在群體中有著較高的地位,因害怕失去關注,因此透過霸凌來鞏固自己的人氣;也可能是學習力低落的孩子透過霸凌他人來尋求自我價值。


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認為,「霸凌」這個手段,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?


我們可以將霸凌者的動機分為下列幾種:


  1. 曾經被霸凌過,因此相信霸凌他人能建立自己的人際圈。

  2. 與他人的人際界線不清,認為自己的行為只是不嚴重的打鬧。

  3. 生活在有暴力因子的家庭環境中,複製了身旁的暴力行為並帶進校園。


無論那一種,我們不難發現,霸凌者背後的動機,都反應了當事人內心的低自信,以及對人際界線的錯誤認知。更不難預期他們將來,在人際互動上可能遇到的困難。


霸凌者的欺凌行為,背後傳達出的其實是自己對人際的焦慮與渴望,這種負面情緒,霸凌者透過傷害他人來獲得紓解。


傷害他人就是不對的行為,但若是能夠試著以另外一個角度思考,其實霸凌者的內心同樣是傷痕累累,如果能夠彼此理解、立定明確行為規範,勢必能減少霸凌的發生。


嘿,比起從外在尋求自我價值,更該做的是學著降低內心的焦慮,與學習正確的待人處事原則。


白天做自己認同的事,晚上才能安心的和自己說聲:晚安!
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