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在晚安遊戲開發的過程中,晚安團隊會不時的更新遊戲開發時期的種種趣事以及日記,也會以圖文並茂且易懂的的方式,增加心理小教室的文章。希望大家學習如何好好支持憂鬱症患者的同時,也能一併學會如何好好地照顧自己。
搜尋
2021年5月6日
適應性思維-上篇
「等等,你剛剛說什麼?這裡是誰?我是哪裡?」
靈活的思維能讓我們更圓融的處理突發狀況。相反的,如果缺乏適應各種問題的能力,就很容易在需要做決策時拖拖拉拉、甚至把事情搞砸。
一個僵硬的思維有什麼特徵,又容易遇上什麼麻煩?
無法變通的思考模式
缺乏適應性思維的人,常陷入「事情
2021年4月29日
勇敢拒絕性騷擾
「咦?我剛剛被......性騷擾了嗎?」
「身體界線」是自己能接受他人觸碰的底限,隨著年齡、對象、性別、地點等都不盡相同,因此沒有所謂對錯,只有自己當下內心是否自在。當別人做了「越界」的行為時,就是性騷擾了。
面對性騷擾時,我們該如何拒絕?
事情發生當下,該做的第一件事情就
2021年4月22日
愛自己的方法
「我討厭我的外表、討厭因為外表而產生的負面情緒。我討厭這樣的自己。」
常會覺得自己太胖、成績太差,或工作太普通嗎?與其他人相比,我們很多時候,會感受到自己「不如人」。
其實,社會標準只是我們衡量自己的一種尺度,而不是用來定義我們是誰的鐵則,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各自的優點及缺點。如
2021年4月15日
今天開始讓自己好好休息
「我是微笑,34歲,留職停薪中」這本書的名稱,就說明了主人翁目前的狀態。在日復一日,卻又要強迫自己打起精神的日常生活中,微笑(主角)衍生出想要休息的想法,於是提出留職停薪的申請。
然而,卻在「休息」的過程中,不斷產生自我懷疑以及厭惡。
這是一本,不會讓你感覺到充滿小確幸,或是
2021年4月8日
和自己獨處
誰都好,來陪我聊聊天吧!」
你躺在床上輾轉難眠,眼睛緊盯著臉書和IG,忍不住發出一則則的貼文與訊息,期待有人來回應、與自己互動。
為何夜晚會如此的令人感到孤單?
其實,我們感受到的不單只是孤單,更多的是害怕無法找到與他人的連結。想和社會互動,為此學習去扮演社會期待所的角色,卻
2021年4月1日
當個聆聽者
「不聊了,跟你講話反而讓我更煩躁!」
自認用心的聆聽了朋友的苦水,說了些有道理的實話,幾個小時的陪伴卻換來對方更加高漲的情緒。天阿,我做錯了什麼?你在內心吶喊著。
良好的溝通得仰賴雙方的用心,當傾訴者終於鼓起勇氣講出心底話,身為聆聽者的我們,該如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誠意?其實,
2021年3月25日
高敏感特質
常聽到「你是不是想太多了?他沒有這個意思吧?」這句話嗎?
你是否常能聞到他人難以察覺的氣味?聽到旁人無法感知的噪音?,或常被周遭的人說「是你太敏感了吧」?讓你開始懷疑起,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。
如果有上述的狀況,那麼你可能是高敏感族群。「高敏感」一詞是距今約二十年前,由美
2021年3月18日
從正念冥想開始
大腦總是高速運轉,連該休息的時刻,都仍不停歇嗎?」
一整天的忙碌中,大腦不停地思索「接下來我要做些什麼?」,經典難題「今天要吃什麼」,也耗費十足的力氣思考。最後,連睡覺的時刻,大腦也盡責地為你編織各式各樣的夢境,從未歇息半刻。
如同過熱的機器會發燙一樣,超荷運作的大腦,也很容
2021年3月4日
冒牌者症候群
「每一句稱讚彷彿都在提醒,成功和我是多麼的不匹配。」
如果這樣的念頭,總在每次被稱讚時,第一個出現在你心裡,那你很可能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的一員。
「凡事追求完美」、「習慣拿自己與他人比較」、「總是懷疑自己的實力」,冒牌者症候群常與這些特質掛勾。即使有充足的外在肯定,他們還是相信
2021年2月25日
求職焦慮
「找到工作了嗎?」這句話成為你每天的壓力來源。
面對親友的疑問,父母渴望你早日經濟獨立的催促,你的心裡同樣焦急,但更多的是每天被纏著的無力感。
2020的疫情,讓許多公司面臨縮編,甚至倒閉的狀況,而應屆畢業生求職的機會,也比往年更加稀少。看著一封封被已讀、空無回音的履歷,開始
2021年2月18日
報復性熬夜
「再......再一集!看完我就會去睡了!」
凌晨一點,你又一次的敗給了愛在大都會。為何一過12點,那些平時沒什麼興趣的影片突然都變得好吸引人?
其實,夜晚會想熬夜,常因白天有太多力不從心的事,乏味的課程、單調的工作,這些人生中的代辦事項使我們失去了對自我的控制權,而在這樣無
2021年2月8日
長輩溝通原則
「 天阿,好久不見!上次聽你媽說你在找工作阿?找到了嗎?」
過年,全年唯一的國定長假,卻常被人認為是和長輩過招的麻煩日子,甚至很多年輕人寧願加班工作也不願意回家,就是不想被一年一遇的長輩,用關心之名詢問一些很私人、甚至可以說是很冒犯的問題。
為何長輩和晚輩的互動會這麼難?
2021年1月28日
靈魂急轉彎:在日常與夢想的交界
有一天,小魚問一隻老魚:「海洋在哪裡?我要去找它!」老魚:「海洋?你就在海洋當中了啊!」小魚:「不!這不是海洋!這是水!」
老魚:「我們一直都在其中,沒有離開。」
大家多少都有迷惘的經驗吧,在夜深人靜時,突然的,對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厭倦,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路,究竟會通往何處。
2021年1月14日
情緒的分離
你相信當個溫暖和善的人,能受到大家喜愛。
你為此而努力了,感受到身邊好友開始和你暢談內心、聊天訴苦。卻也發現,當你需要幫助時還是一樣難已啟齒,也想不到誰可以承受你的情緒,過去自己單方面的付出,不過自作多情。
其實,溫柔不過是對待他人的一種選項。願意選擇多聆聽、理解他人,是很有
2021年1月7日
痛苦,一定要嗎?
「痛苦並非壞事,除非痛苦征服了我們。」-(英國作家)金斯利
大考能正常發揮嗎?畢業後能不能找到工作?他會不會愛我?我能從這強烈的悲傷中走出來嗎?
不同階段的人生有不同的黑影,不變的是痛苦總黏在我們腳邊,當陽光漸小,黑影就跟著長大,有時還能壟罩天空、令我們焦慮不安。
2020年12月31日
自卑感
「為何別人都可以,你卻辦不到!」
台灣青少年自殺率連年上升。當年老師總說考上好高中、好大學之後,就有美好未來,後來發現這只是引誘騾子前進的胡蘿蔔。在狂熱的分數競爭中,我們強迫自己將目光限縮在如何拿到高分、在履歷中塞入志工證明、才藝獎狀,來求得進入頂尖學校的機會。
出社會後同事
2020年12月24日
陪伴憂鬱症朋友
「我好想死一死算了......一個必須依靠藥物,才能活著的人,還算活著嗎?」
忘了第幾次,身邊的他又被負面情緒給佔領。
作為一個陪伴者,你不知道對方憂鬱症何時會發作,他發作時會是怎麼樣的情緒狀態,甚至不知道每一次的低潮需要多久。總不禁想問:「要怎麼做才能幫到他?」
2020年12月3日
代際創傷
「我被教育該愛父母,但每次面對他們時,我最先感受到的,卻只有無助、害怕,與被傷害的恐慌……」
40、50年代的父母大多學歷不高,甚至國中就被要求打工、上班來填補家計。從小看著知識份子高高在上,讓這一輩台灣人有了「讀書能改變生活」的信念。但這份想法更多的,是一種階級上相對剝奪感,
2020年11月30日
邊緣型人格
「女人,你引起了我的注意力!」
「我沒說你可以離開,你就絕對不能離開我的身邊。」
「不准離開我的視線三秒以上。」
上述的對話是否曾在某個偶像劇,或是言情小說看過呢?
年少時期,是否曾經幻想,能在電梯口遇到霸道總裁,霸道的愛上你替你決定一切,讓你的心小鹿亂撞呢?
如果你有這
2020年11月19日
另一半有憂鬱症
「我深愛的他,總是因病受苦,情緒陰晴不定、時而陷入極度低落,甚至有危險的狀況。我愛他,不過也好累好累了……」當另一半有憂鬱症時,我們可以怎麼做?
充實對憂鬱症正確的知識
加深自己對這個身心疾病的理解,明白症狀的產生原因,試著避免對患者過度期待或抱有錯誤想法,例如覺得對方在裝病
bottom of page